Posts

迫切想要加入談話的小老弟,卻不自覺的在降低行情

4 comments·0 reblogs
azazqwe
75
0 views
·
min-read

中秋節那天去朋友A家烤肉,原本朋友約了四五個,臨時都有事情,結果只剩下我跟另外一位住在台北的朋友B到場,結果現場都是主人朋友A的家人,一時間有點尷尬,不過就當朋友請吃飯,準備的食材都是相當不錯的😂。


烤肉過程中,朋友A的小舅子也有來烤,很積極地幫大家烤東西,本來覺得人很好,但後來聊天的時候發現,他十分愛打斷別人正在進行的對話,不論他是否原本就在對話當中,將話題往他熟悉的方向帶往,甚至直接岔題,下一秒講的東西跟前面的話題無關,讓其他人都不能好好聊天對話,一次兩次可能還好,但一整晚被打斷的次數已經讓人有些無語。

朋友A與他的老婆似乎已經對這位小舅子沒辦法,選擇間歇性的忽略他,他的親姊姊似乎也對這位弟弟沒啥辦法,席間我是看得出他二人的無奈感,不過這位小老弟也是幫大家服務那麼多,我還是會客套的回應他的話,不至於讓場面弄得太尷尬。


後來朋友A意有所指地提到我們另外一位共同朋友C,說到一些社交方面的處理問題,其實有點在指桑罵槐,不知道他是有心還無意,但我自己覺得是有這樣的意思。他提到這類的人,就是沒辦法在談吐之間有自己獨特的看法,吸引大家的認同感,所以都要用這種強勢的手段介入,希望用他所聽到最厲害的觀點來讓大家佩服。

過去的經驗可能自己的看法會受到不好的結果,所以有了陰影之後,都會以身邊主流的看法優先,很容易就成為了其他人的影子,但又少了最重要的精隨,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,得到更多其他人的反感,交往起來就是不自然,感覺在跟一個演技不好的演員講話,硬背台詞的結果,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演哪一齣。所以這位小舅子常常主動插話,卻前後文根本不相符,因為他沒有辦法將別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看法,並且依照對話內容變化或提取摘要。


另外也提到模仿的對象,其實也就是跟周遭相處的人有關,當目光只放在周遭的時候,接觸的事物思想也都是類似的,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運作,可能就會被鎖在同一個範圍內,思考模式也因為模仿被同化,就像查理蒙格說的,當手上拿鐵鎚的人,看世界就是一個釘子。

其實反觀自己,其實也會被時常接觸的人事物限縮自己的想法,例如我自己的膽小怕事,可能就來自父母不斷勸戒不能做甚麼,會有怎樣的結果,而這個結果往往因為沒體驗過,越來越被放大,也越來越恐懼,導致到現在可能還是不會去嘗試,也許在別人的眼中就會覺得這又沒甚麼,沒甚麼好不嘗試的,對我卻是不敢輕易出手的高風險。

Photo by Lena Polishko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