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书读完,会感到很后悔,觉得书写的太烂,文字烂,内容烂,情节烂,甚至都怀疑作者的三观有问题;
有些书读完,很少想起再读一遍,倒不一定就是说书写的不好,就是没有再读的想法了;
而有些书,开始读时,觉得不过如此,读完一遍后,觉得很不错,意犹未尽,过阵子又想起重读,书就放到床边书桌上,伸手就可以摸到,每到晚上或闲暇时候,随手拿来,或读一、二页,或读数页,越读越发其中的深意令人感慨。
显然,《世说新语》就是这样的好书。
最近重读这本书,先前读这书,虽然能读懂,但大多都是囫囵吞枣,走马观花,很少仔细去体会其中的深意,这次读时,少了许多急躁,多了几分耐心,感受竟比之前深刻不少,仿佛穿越般,能体会到古人撰写这本书时的意境和用心良苦。
说华歆、王朗一起乘船避难,有个人想跟着一起乘船,华歆感到很为难,而王朗则说,
“船上地方还宽敞,多个人有什么不可以呢?”
等到后边贼兵快追上来时,可能是嫌船慢,王朗打算将之前乘船那人抛弃,好让船减轻重量,这样可以走的更快。
而华歆这时候说,
“我先前犯难,正是为了这事。既然已经接纳那人(让对方乘船),怎么能因为一时急难而抛弃(对方)呢?”
于是还是继续让那人跟着一起,没有抛弃对方。
这种例子实际在生活中很常见。有些人答应别人往往很痛快,但却经常容易反悔,这就是王朗这种人。而像华歆,别人要求帮忙时,不轻易许可,但一旦答应帮忙,就一定会帮到底,这样的人才是做人的表率。
Image by Ronald Plett from Pixabay
“王戎不摘道旁李”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,不知道以前读的是哪本书,里边提到说王戎长大后变得很吝啬,视财如命,孩子之前问我王戎时,我也是这么跟他讲过。
但是,读《世说新语》里记载了王戎的一个故事。
说王戎的父亲生前名声很好,做官做到凉州刺吏。王戎父亲死后,生前的故交好友,感念其生前的恩德,纷纷给王戎钱(类似今天丧礼时收的钱),陆续加起来竟然有数百万之多,
相率致赙数百万
但王戎都没接受。
如果说王戎是个吝啬鬼,守财奴,视财如命的话,碰到有人送上门的这么一大笔钱,而且是名正言顺的,是不可能经得住诱惑,要是拒绝的话,那是很难说的过去的。
因此,这个记载的故事,瞬间让我认识到,以前很可能读到的是假故事,或者很大可能是后人给王戎捏造的。
一个贪财的人,是没可能这么高风亮节的。
王献之病重的时候,请道家主持上章消灾,大概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吧,道士问他,
“你过去至今有做过什么认为不对的事情吗?”
王献之回答说,
“别的事情倒没有,只是常想起与郗家离婚的事情。”
王献之和郗道茂(王献之的表姐)原本是夫妻,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迫与郗离婚,娶了新安公主。而原妻郗道 茂被休后,不久郁郁而终。
当初王献之为了不娶新安公主,甚至不惜装病,但无奈不遂人意。虽然被迫休了原来妻子,但内心仍念着对方,写了不少思念对方的信。
这样凄美的恋情故事,虽已过千年,再读起,仍令人遗憾感慨不已。